五原路的风情万种


发布日期:2018-09-20

说起洋房,年纪轻点的上海人,往往会将老公寓房和老洋房混为一谈,实际上很好区分,有单独的花园的是老洋房,否则就叫新式里弄房子,这2种类型的建筑物,集中地体现在徐汇区和长宁区、虹口区,为数不多的几条马路上,其中,就包括今天我们要说的、幽静的小马路,五原路。

五原路位于徐汇区内,东起常熟路,西至武康路,全长820米,宽15米到17米。原名赵主教路(Route Mgr. Maresca),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25年以前,以19世纪的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(1849年-1855年)赵方济主教(F.Xavier Maresca)命名。

赵方济主教来自意大利籍的“那不勒斯圣家会”。在他任主教期间,上海成立法租界,首任法国领事,也是以教区的洋泾浜住所(今四川南路)让给法国领事馆。赵方济主教回国时,向教廷建议将南京教区委托给耶稣会,开启了江南传教区的传教新时期。

现在的五原路71号,就是当年“中华圣公会救主堂”的遗址,文革中被毁,这里曾经还是基督教华东神学院。1943年,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,正式改名“五原路”,取自内蒙古一地名。

五原路沿路传统上为住宅区,**住宅包括205弄来斯南村、258号自由公寓、251号。中福会幼儿园、商务部驻沪办事处设于此路。圣公会救主堂曾设于此处,文革中教堂被毁,文革后改办基督教华东神学院。

五原路205弄2-6号的“来斯南村”,建于1935年,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建造。

这是五幢三层的新村花园住宅,砖混结构,门朝北开,三楼屋檐下有几何弧形花纹装饰,南、东、西窗为小拱弧形钢窗,北面一般长方形小钢窗。南面二三楼有阳台。建筑物南面,则是树木茂盛的大花园。

258号的自由公寓,可以说是犹太人留给上海的又一个“宝贝”。

公寓建于1937年,是上海滩**的袖珍公寓。与上海众多公寓建筑相比,是少见的不临街的公寓,闹中取静,幽静雅致。建筑风格属于上世纪流行于全球的“Art deco”(装饰艺术风格),公寓规模虽然较小,但是,建筑师仍精心设汁了建筑的每个细节,而且既合理又**,小中见大,不愧为公寓设计的精品。

这栋公寓由犹太人建造,取名“自由”似乎也寓意着当时犹太人的心态;后来,公寓的住客多为德国人,至今,还经常有德国人来此寻亲、念旧。

五原路288弄3号的英式小洋楼,是“三毛之父”张乐平先生的故居。如今,故居对外不开放,弄堂内的墙壁上,倒是绘满了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形象和张乐平的生平介绍。

张乐平是浙江海盐人,毕生从事漫画创作,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,妇孺皆知,名播海外。

1935年,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,其奇特的造型,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。8年抗战,张乐平率领漫画抗日宣传队,奋战在烽火连天、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。

抗战胜利后,他携妻儿回到上海,全家搬到了五原路288号,继续创作三毛系列,很多三毛故事的四字题目,都是他太太冯雏音起的。

张乐平喜欢孩子,冯雏音就为他生了一堆孩子,大大小小、男男女女总共7个,从高到低站一排,好排一场“音乐之声”了。上官云珠的堂兄韦布和张乐平是邻居,他们家里孩子也很多,有8个。张家住楼上,韦家住楼下,正好是“七上八下”。于是,他们那幢小洋楼,成了五原路288弄里**的“儿童乐园”。

五原路314号,也可以说是“孩子们的乐园”,这里过去是“中国福利会幼儿园”,现在是中福会和宋基会的办公所在地。

中国福利会由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建。其前身是保卫中国同盟,1946年1月保卫中国同盟迁到上海,后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。1950年8月15日,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,会址设在上海。


这幢独立式花园住宅,建于1932年,有三层,入口处有宽大的门廊,门前的石狮憨态可掬。

1949年,宋庆龄在此创设了“中福会托儿所”,1950年迁出,1959年又迁回,此时其已改名为“中福会幼儿园”。园内山石亭台,池塘竹树,布置精巧,园东绿草如茵。园内还有儿童游泳池和多种幼儿体育活动设施。


五原路上还有一些名人的住所,比如,212弄16号的花园住宅,该房屋连同18号的房子,原来都是大新百货公司创始人蔡昌,为其子女所建的。

五原路253-267号、269-271号的“协发公寓”(YAFA  COURT),建于1933年,占地面积441㎡,由当年上海滩**的、“*吃香”的旅美设计师范文照设计,平面长方形,混合结构四层公寓(现为五层)。

五原路283-285号的花园住宅,建于1946年,抗战前,这里曾是“意大利俱乐部”,后来被上海滩**的私人钢铁大王朱恒清买下,重新翻造,直到1948年,才建成这幢四层楼高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独立式花园洋房。

朱恒清家祖辈是无锡的有钱人家,祖父朱士川是无锡荣巷镇朱祥巷人,到了太平天国时,一场大火烧了整个村子,朱家从此败落了。朱士川在朱恒清七八岁的时候,就离开了无锡老家,到上海来谋生。 

1930年,朱恒清开了一家店——恒馀铁号,生意越做越大。1940年,朱恒清感到单纯经营铁号总是要仰人鼻息,看外国人脸色吃饭。于是在他的发动下,联合了几十家大小铁号,成立了茂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。


从一个小小的铁号老板,做到老上海*大的私有钢厂厂主,有意思的是,这时的朱恒清,却依然是大字不识。但这并不妨碍朱老板的民族气节,为了不让日本人吞并钢厂,朱恒清*后把厂子一关了事,为此,还被日本人栽赃,抓进去关了两个星期。

即便如此,朱老板还是没能逃过“文化革大命”。1966年11月,朱家被扫地出门,朱恒清后一任太太谢慧芬(家庭教师),在12月与他离婚。1982年谢慧芬与朱恒清复婚,谢慧芬此时已100多岁,一家人终于搬回了五原路,但此时的283号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,除了固定在墙上的壁橱是搬不走的,其他都被掏了个空。

   

细数五原路这些老洋房,你会发现,没有哪幢老洋房是特别出挑的,但几乎每一幢都带着宁静的表情,集合成五原路的淡淡风情。

当然,五原路是优雅的,也是市井的,这是上海滩难得的一个,“小资”与“中产”交汇的“上只角”。

东段的五原路很窄,路边有些裁缝铺、小胭脂店、酱油店零星地开着。在与乌鲁木齐路相交的路口,是个露天的菜场,规模相当大,西段一直延伸到永福路,是方圆数里菜蔬的集散地。1980年初,五原路又成了真正的自由市场,地摊货摆到了案板上。

1984年9月,为鼓励、引导非公有经济成分健康发展,增加回沪知青和其他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门路,由徐汇区工商局投资,将原肇嘉浜路西端绿地中和五原路上,近70个服装摊点迁入华亭路,辟为小商品市场,这就是“五原路华亭路前身”的由来。

如今的五原路,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格调,马路菜场约在十几年前就搬走了,几乎同时,每逢夏季就要来闹一番的,西段西瓜集市也被取缔了,喧嚣过后的五原路,这才露出它本不张扬的时尚气息。

有人说,在这条路的东段,你时常可以看见衣着光鲜的时髦女郎;而在西段,这种感觉是**隐藏在梧桐深处的。走进去,你才可以了解,原来,这里的主人,在“文革”刚刚结束,就关起门来搞起了私人舞会;而作为现代通讯工具的BP机、手机,也**是在那里*早出现。即使是在那*混乱的蹉跎岁月,小楼深处,还会有人在做上海色拉,门缝里,还会飘出一丝现磨咖啡的浓香.....或许,这才是五原路“风情万种”的重要原因。


加载中